戴鞍钢:150年前黄浦江上船夫用这个“舶来品”装点小舢板必威官方网站登录

  非京籍上学     |      2023-12-17 13:00

  1873年,《伦敦新闻画报》特派画家辛普森从上海的一条客运小舢板上写下了一封信,信中所描述的舢板也是他所画的对象:“到达上海以后,当我坐着一条小舢板上岸时,很吃惊地发现,在舢板所特有的竹篾凉篷内壁上,整齐地贴满了从画报上剪下来的图片,其中最多的就是《伦敦新闻画报》和《笨拙》这两种最受欢迎的杂志的图片……我看到那些图片都还是比较新近才发表的,而且贴得很整齐。船夫们似乎为这些图片颇感骄傲,而且当乘客称赞这些图片的品位不错时,会感到很高兴。在黄浦江上游有几百条这样的舢板,我很怀疑里面会有哪一条舢板没贴这样的图片。”

  150年前,黄浦江上的很多船夫为何能够用剪下的外国画报纸来装点自己小舢板的内壁?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前,欧洲来华商船要从大西洋经好望角入印度洋辗转驶抵;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欧洲至中国的航路缩短了1/4,并推进了远洋轮船取代大帆船的过程,客货运输时间随之减少一半以上。紧接着,上海与欧洲之间的海底通讯电缆于1871年建成,进一步加速了信息交流与。伴随这一变革,包括《伦敦新闻画报》《笨拙》在内的出版物以及新奇事物更快、更多地来到上海。文化的传播、思想的碰撞,需要借助载体。以往学术界大多侧重文本研究,其实交通方式变革的作用和影响也很突出。

  近代以来,上海港借由四通八达、适合航行的河流,连接着江南的城镇、乡村。一方面,外国船舶可以从上海驶至苏州、杭州;另一方面,对华商内河轮船业的束缚亦相应减轻,华资内河轮船公司的经营渐次形成“上海为苏州、杭州之归宿,镇江为南京、淮安之枢纽”的基本格局。

  1897年,沪苏杭之间乘坐轮船往来者超过20万人次。上海港登记注册的内河轮船,从1901年的142艘攀升至1911年的359艘。此时的上海不仅是江南乃至中国第一港城,还是最大的内河轮运中心。

  内河轮运业的兴盛,直接促成了苏州河两侧内河港区发展。以苏州河畔的新闸为始发码头,有固定班轮经黄渡驶往朱家角等地。邻近地区的人们往往先坐木船至朱家角,再搭乘轮船前来上海市区。

  1903年,柳亚子从家乡去上海时,父亲雇了一艘木船,由黎里出发,经过芦墟,到朱家角后再让小轮船拖着走。“途中遇到风浪,险些翻船,好在次日就一帆风顺”,直开上海了。

  据包天笑回忆,小轮船苏沪往来,不过十五六个小时,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开船,次日早晨七八点钟便可到上海。

  1914年出生于青浦的杨宽忆述,从朱家角出发的内河小轮船,经青浦县城和白鹤江镇,沿着大盈港和吴淞江直达上海市区。隔天,这艘小轮船再沿原路回来。

  上海至浙江方向的航线年,周作人走水路从绍兴经杭州、上海去南京报考江南水师学堂,对沿途各类内河航船有生动记载。比如,杭沪间的小轮船在下午4点左右开船,次日走一天,经过嘉兴、嘉善等处,第三天早晨就到上海码头了。

  苏州、杭州、无锡、嘉兴等城镇,是以上海为中心的近代江河海航运体系的主要支点,是转运江南各地客货的集散点。同时,这类城镇还是江南城乡运输网络中与周边农村联系的重要节点。1896年,浙江平湖设立王升记轮船局,运营平湖至上海每日往来的航线;是年冬,增海盐、硖石航线;次年,又增嘉兴、新塍、乌镇航线。之后,还有上海多家轮船公司的长途班轮途经、停靠平湖。

  内河轮运禁令解除后,航行长江及苏浙沿海的华商轮船公司得以一试身手。较具规模的有1904年张謇等人创办的上海大达轮步公司,主要经营上海与南通、海门地区的航运业务。据统计,从1879年到1924年,张謇一共有177次上海之行。

  至于浙江沿海,以上海与宁波间的班轮最为繁忙。下午4点在宁波上船,次日凌晨3点进吴淞口,三刻抵码头,天色尚未明亮。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十余年后,有关铁路、火车的知识传入中国。战争前后,由林则徐主持编集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都提到了火轮车和铁路。

  1876年,在沪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上海至吴淞长约15公里的铁路。次年,被清朝政府赎回拆毁。江南地区再见铁路兴筑,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苏浙两省商办铁路公司集资兴筑的沪杭铁路,是近代中国以民族资本独立建成的铁路干线。其中,上海商界的投资起了关键的作用。

  1909年8月,沪杭铁路全线通车。当时的情景,杭州人夏衍曾有追忆:“艮山门是杭州至上海的第一站。通车的第一天,整个杭州——包括沿路乡村都轰动了,我母亲也很高兴地带了二姐、四姐和我,背了条长板凳,带了干粮(南瓜团子),走了二里多路,到艮山门车站附近沿线的空地,排着队去看火车这个从来没有见过的‘怪物’,沿线挤满了人,连快要收割的络麻地也踏平了。在盛夏的烈日下晒了两个多钟头,好容易看到一列火车从北面开来。隆隆的车轮声和人们的呼喊声融成一片,这个大场面,尽管时隔70多年,到现在依旧是记忆犹新。”

  原先,从上海到杭州搭乘小轮船需要20多小时,而乘坐火车只要6小时就可到达。沪杭铁路的开通,还进一步带动了莫干山的旅游业。莫干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历来为避暑胜地。沪杭铁路开通后,经由水陆联运的方式,上海的旅客早上7点从上海北站乘火车出发,有拱宸桥出发的小轮船与该趟列车相衔接,每日发船1次,当天晚上9点左右可以到达莫干山。

  丰子恺回忆,其家乡桐乡石门湾位于杭州和嘉兴的中间,距离沪杭铁路15公里,有小轮船可通。每天早晨从石门湾搭轮船,溯运河走两小时,便到了沪杭铁路上的长安车站。由此搭车,南行1小时到杭州,北行1小时到嘉兴,3小时到上海。

  从上海发散出去,近代江南还形成了水路、铁路与公路的衔接联运。在惠南,轮船从西潭子出发,途经新场、航头、鲁家汇、闸港,进入黄浦江到达十六铺附近的大达码头。上海与川沙及周浦的小火车通车后,相应车站设有轮船接送班次,实行水陆联运。1936年,私营浦建公司建成石子路面的沪南公路,惠南开始有公共汽车直达上海,商业贸易日渐兴盛,逐步有“小上海”之称。

  近代以来,众多新奇的工业制成品及其工艺技术输入,包括煤油、洋布、钟表、肥皂等,令不少江南民众大开眼界、必威官方网站登录触动颇深。

  在沪英国人葛洛描述,他在静安寺集市上,看到戴着一副眼镜的算命先生正在为两个乡下人算命。“西洋镜以及留声机之类的西洋玩意儿,让这位算命先生更容易招徕顾客。”

  郁达夫上了县城里的学堂后,缠着母亲去买皮鞋。囊中羞涩的她不得已就只好老了面皮,上大街上的洋广货店里去赊货。“当时的皮鞋,是由上海运来,在洋广货店里寄售的。”

  叶浅予讲述:“1907年我出生前后,到1924年我17岁,这期间社会变动较大,洋货进口日新月异,由菜油灯到煤油灯,由旱烟筒到纸烟卷,由纸灯笼到手电筒,生活习惯变化大,社会关系变动也大,促成了商业竞争重大变化,市场周转速度加快。”

  1872年4月,《申报》在上海创刊。1875年9月,英国商人立德从上海抵舟山游历,不无惊讶地在当地遇到了《申报》的热心读者:“我们来到另一座庙宇,这座美丽的庙宇掩映于丛林中,僧侣十分好客健谈。他请我们喝玫瑰花茶,不停询问外国宗教等问题。”立德不由地感叹:“《申报》在这块遥远僻静的地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沉寂数百年的思想活跃起来。”

  据1912年至1921年的杭州《海关十年报告》描述:“近年来读报的人有了很大增加……上海的一些主要报纸在浙江北部广为流传,特别是从铁路修建以来,人们能够读到当天的报纸。”

  1905年科举废止后,上海及江南各地的新式教育发展很快。据包天笑忆述,当时的江苏教育总会设立在上海,因为上海是人文荟萃之区,交通亦利便,可以支持各地的新教育而总其成。

  包天笑则在苏州的新式学堂任教,并与人合办了一家书店,取名“东来书庄”。“因为中国的风气渐开,上海也出了许多新书、杂志,我们每天看上海来的报纸,见有什么新出的书籍杂志,连忙写信去接洽,要求在苏州推销。”

  苏州当时是省城,交通也甚发达,人文尤为荟萃。常熟、吴江、昆山等县的人“知道苏州有个东来书庄,便都来买书、订杂志”。生意愈推愈广,不仅是苏府各县、各乡镇,连常州、无锡、嘉兴等处也都有写信到苏州东来书庄来问讯配书。

  1904年,在杭州新式学堂求学的蒋梦麟“渴望找个更理想的学校”。不久,他就搭乘小火轮沿运河去了上海,参加上海南洋公学的入学考试,结果被录取。1908年,他回到杭州参加官费留美考试,从此步入新的人生阶段。

  杨宽写道:“因为白鹤江对上海的来往比较方便,镇上居民在上海参加文化教育工作的很多,在上海开设商店当老板和做伙计的也不少,青年学子在上海的大学和中学读书的更多。”

  1917年,留学回来的蒋梦麟回到家乡浙江余姚,看到许多人去上海谋生。随着大批外来人口流入,一些地方戏曲逐渐在上海立足和传播,如淮剧、扬剧、越剧、锡剧和甬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