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官方网站登录出国留学那些坑—学长写给想出国读研的人

  名校展示     |      2023-07-11 04:18

  对各位来说,我应该算是老学长了吧,已经毕业快一年了。对了,忘了介绍自己,我叫崔同学,信息安全专业(计算机大类),『

  是的,没错,我gap了一年,因为我直到大四上学期的9月份都没有想过要出国读书。对我的经历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关注我,我以后找机会分享我的狗血经历。

  本次的topic我将集中在【从有出国留学动机,到拿到offer前】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坑』。这些坑可能对于已经在国外读书的同学来说已经是稀疏平常,但对土生土长没出过国门的我来说都是血的教训。这些经验主要来自我自身体会,也有的来自于我的朋友,部分来源于网络,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一个摘要,我后面会陆续发表一系列关于出国留学的文章。我计划把下面的每个章节拆开来细说,欢迎对留学感兴趣的同学关注我。

  首先,我要问你几个问题。如果每个问题你都对答如流,那就不需要往下看了。但如果你的思路不太清晰,甚至还有些不确定性的话,就继续向下读吧!同时,这些问题就是我整个文章的提纲,也是后面我计划发表的系列文章的摘要。

  为了学到先进的理念,知识? (国内学不到?真的有必要花那么多钱出去学?)

  为了毕业后能留在国外继续工作? (真的能留下来?工作环境,待遇怎么样?对华裔的歧视严重吗?留几年?买得起房吗?男女朋友怎么办?父母怎么办?)

  隔壁李叔叔的儿子出国留学了,听说混的特别好,我也想去 (每个出国留学的人都混的特别好吗?你的专业在国外吃香吗?你的适应能力够吗?会不会social?)

  你留学国家的和你专业相关的产业发展如何?你的学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做得好吗?

  如果你对上面的问题的回答不是张嘴即来,那么恭喜你在真正需要作出选择前看到这篇文章。我将结合我的阅历对每个问题给出我的看法,希望能帮你跃过不必要的坑。

  出国留学,说到底无非是一种以时间和金钱为成本的『投资』。既然是投资,就一定会有投资回报率的问题。不同的出国动机往往会导向不同的收益方式,能带来的投资回报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简单聊一聊哪些留学投资往往能赚,哪些往往会亏。

  近几年国内经济变好,大家手里都有钱了,送孩子出国读书成了一种“时尚消费”。当年没几个人出国读书的时候,你出去,叫『引领风骚』;现在大家都争着抢着出去读书的时候,你出去,叫『随大流』。现在海龟也越来越多,国内大学教育质量也稳步提高,企业招海龟的时候更注重『毕业生质量』,要看『名牌大学+王牌专业』。

  个人认为,如果出国动机只是图一个海龟名号的话,可以趁早放弃这个想法。因为当身边人都在这么做的时候,这个事情已经没有那么高的投资回报率了。

  不得不说,这种想法的同学还是很多的。我们不谈这种想法的好坏,也不谈想法形成的原因,只谈可行性。

  拿英国来说,我已经认识不少于10个留英读书,毕业无法在当地找到工作,被迫回国的同学。其中不乏英国世界知名大学的本硕的同学。

  在我的印象中,『非移民性国家』对华裔留学生毕业留在当地工作的态度都不是那么乐观(不排除特例,不过请各位同学看清自己的实力)。『移民性国家』如美国和新加坡在前几年的政策还好些,留学的同学很容易毕业后在当地就业,但是近几年政策也在收缩。总体来看,不是特别乐观。

  再比如父母养老问题怎么办?现在这一代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老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担子都在我们身上。

  这里我只是提出一些潜在的问题,希望各位出国前都把各种问题想清楚,不要届时再后悔,花了大把学费再回国可就很惨了。

  那我要问你,你的英文怎么样?你的社交能力怎么样?会办事吗?你能确保你能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们(官二代、富二代们)打成一片吗?刚出国门可是相当的孤独,你的适应能力够吗?

  有一哥们家里开厂子,有点小钱。他本科去澳洲读书,在野鸡大学混了4年,除了喝酒唱K什么也没学到,倒是认识了一帮富二代朋友。回国后,他硬是通过自己在国外积攒的关系,把家里的企业弄上市了,然后每天和同学们互相炒对方的股票赚钱。

  首先,并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出国留学,比如中文系的朋友可能发现国外并没有你的对口专业哦(o^^o)

  其次,我们出国留学的目的无非是将来就业更容易,起点更高。那么评判一个专业是否适合出国就先看留学后的就业情况如何。怎么看?

  我们可以把自己目前的所有选项拿出来,比如保研,考研,考公务员,直接就业,出国。接下来我们可以从成本(各种金钱开销,时间开销)和收益(就业起薪,就业岗位,上升空间)的角度来对比衡量哪个选择到底是否适合自己。

  对于保研考研公务员等出路,这里我就不细说了,毕竟本文主要讨论出国留学的问题。

  对于留学生就业,在这里我提供一个通用的分析思路。你可以按照以下的方式不断问自己问题,考虑自己的专业是否适合出国,从而作出更明智的判断。

  2. 如果留不下来,留学后归国就业情况如何?有没有学长学姐?他们都去了哪些行业?起点会比国内相同学历水平的研究生更高吗?上升空间是否更大?

  3. 你的专业是否是敏感专业?如网络安全,核工程。如果你想以后在国家研究院工作,出国的经历会有影响吗?

  4. 出国的开销有多大?你的专业工作几年能回本?会对家里产生很大的经济压力吗?

  1. 你想转的目标专业有没有限制条件?有的专业是有先修课要求的,你可以去你dreaming university的相应招生网站上查询最低要求

  2.你的职业规划与新专业相符吗?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规划?(要想清楚,文书里肯定要写的)

  3.如果你想申请好学校,你有相应的学术积累吗?比如参加过目标专业的相关研究项目,拿到相应领域老师的推荐

  5. 如果你没有该专业领域的任何经验,你怎么向招生官证明你比本科是该专业的竞争者更适合读这个研究生项目呢?

  这个事情是不太好量化的,必威官方网站登录不同专业、不同申请院校和不同申请人的情况都会对成功可能性有影响。因此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找成功案例,然后和自己做比较!条件差不多的人一般都能录到差不多的学校,每年情况基本一致(计算机除外,转计算机的太多了,竞争越来越大)

  总的来说,研究生选校是和出国动机紧密相关的。如果是为了留在当地工作,那么就要选在当地名气大,毕业生就业好的学校。如果是为了学成归国,那么就要选择在国内更叫得响的学校。以下我归纳了选校时常犯的错误,仅供参考。

  相信很多同学选校时都会面临这样的疑惑:研究生选校是不是学校整体名气越大越好。我在这里很明确的告诉大家,不是的!!

  到了研究生,下一步面临的就是就业了。学校整体名气固然对就业有帮助,但用人单位会更看重专业排名,毕竟招你就是立刻要去干活的。

  不可否认,一般来说整体排名高的学校在很多专业排名上也是顶尖的,但是名校往往自视招牌大校友多,申请难度很大。

  相反,某些在特定专业领域很有优势的学校综合排名反而不一定好,相比而言,这类学校申请难度会小很多,毕竟大牛们还是想去综排高专排也高的学校去读书。但是这类学校的研究生毕业找工作不一定会比名校差很多,毕竟专业排名摆在那。

  学校的地理位置对就业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一般处于比较郊区的学校科研气息更重,大城市的学校就业创业氛围更浓。如果你有明确的目标(工作/科研)那么最好还是去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的学校读书比较好。

  其次,公司招人也需要考虑成本问题。如果你在湾区,可能打个uber就可以去很多公司面试了。然而如果你在郊区学校,公司给你安排面试可能要买机票,并且安排住宿。从公司角度来说,如果最终都能招到差不多的人的话,何必多花钱呢?

  一般来说,全球范围内都可以参考QS排名,这个在全球大学里影响力都很高,而且完全免费。传送门:

  美国的学校一般认US News更多些,但是这个排名部分内容需要付费。传送门:

  CS的同学,尤其是PhD同学,建议参考CSRanking,一个根据顶级会议文章发表情况排名的系统,完全免费。传送门:

  如果你以后想在当地就业,那么必须要了解该学校的目标专业在该国家的评价如何。

  很多同学会问,我还在国内,对那边也不熟悉,要怎么了解?我这里给出两个非常可行的办法:

  如果你以后还是要回国的,不考虑在当地工作,那么更多的要考虑该学校在国内的名气,尤其是在30-40岁人群中的名气(因为咱们找工作的时候这帮人是领导呀。。。)。同时,你还需要考虑该校的华人校友网络。如果有很多华人在该校留学,并且很多人都有去中国发展的意愿的话,那么可以以后一起学成归国,互帮互助,多个朋友多条路嘛。

  如果你想要读博的话,那么就去看该校在特定专业领域顶级期刊/会议上的论文发表情况吧,这个是全球通用的标准。

  其实每个学校都是有自己独特的氛围的。有的学校就是偏产学研结合,鼓励学生把所学转化成产品(e.g., 斯坦福);有的学校就是学术风气重一些,做的东西也更学术(e.g., UIUC:伊利诺丽香槟分校),但不可否认,这两所学校都是CS的顶校。

  如果你以后想创业,或是想尽快进入产业界,那么肯定去产学研一条龙的学校好些(一般来说,这些学校会坐落在比较大德城市里面)。反之,如果你以后要读博,那么就可以去学术风重一些的学校。

  拿新加坡来说,我个人觉得在新加坡读商科或金融就是很不错的选择,因为这边一方面有海运(海运金融,期货等),另一方面也是东南亚的金融中心,有很多大银行财团的分部。新加坡的商学院毕业生找工作就比较容易,而且在学校里面也有很多机会去接触很多大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毕竟老师们和企业交流也很多。

  但是在新加坡这边做技术的话可能就没有那么巨大的发展前景。虽然说有很多大公司的分部在这边,但是据我了解这边的技术人员接触不到公司里的核心技术部分。再加上新加坡这边技术氛围不强,本土的技术主导型公司很少。所以我个人认为在这边做技术岗可能不如去美国更有发展前景。我之所以非要去美国继续读书,也是看中了美国在信息科技产业的巨大优势。毕竟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哈哈。

  这里奶一口坡岛:新加坡这边学术氛围是非常好的!读博的同学可以考虑,中国人到这边非常容易适应环境,连卖东西的印度人都会说几句中文哈哈哈。

  总体来说,对于工科生的话,GPA,科研/实习,文书,推荐信都比较重要。我读过哈佛招生官写的书,也和很多留学生聊过申请过程中哪个版块更重要的问题。大家给出的答案都是一致的,从来就没有『最重要』的一项,招生官在评判学生的时候都是『很综合』的来看,不会因为你一方面的小缺陷而忽略你另一方面的巨大优势。

  申请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推销的过程,做好扬长避短就可以在本质一样的情况下收获更好的申请结果。所谓扬长,就是突出强调自己的优势;所谓避短,就是对自己的弱项进行清晰合理的解释(注意,不是完全不提。如果完全不提反而会给人刻意隐瞒的感觉,老师们都不傻)。

  简单粗暴的回答:没必要。毫无疑问,有能力的话越高越好。但是托福GRE的本质是证明你的语言能力过关,到达一个特定程度就够了,没必要再高,有那个时间不如多做点科研或实习。

  一般来说,去美国好学校的线+3.5。我认识好多人托福是110+的,但最终申请结果还是一般般。还是那句话,招生官看的是一个很整体的人,而我们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语言这个东西只要证明你有还不错的能力就够了。

  简单粗暴地回答,有可能。还是那句话,招生官看的是一个很整体的人。这里我引用卡内基梅隆大学Mor Harchol-Balter教授给出的一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注意,以下这些话都是卡梅的教授说的,不是我说的。

  这封推荐信非常strong并且信息量很大。它一方面解释了该学生成绩不佳的原因(忙于科研),另一方面告诉我该学生乐于并善于做科研,以至于这个写推荐信的教授在该学生成绩不太好的情况下还愿意带领他做科研,这说明这位教授对该学生印象很深刻。

  怎么样,有感觉了吗。成绩不好一样有机会impress招生官,但是你必须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你不是因为学习能力差才成绩不好。例子中的同学是用科研方面的强项来补短,你可以用其他的,比如创业或项目经历。

  简单粗暴的回答:不一定。老师们看重的是科研经历,而不是论文。当然,论文是科研经历的一个最直观,有效的证明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科研都能很快出成果的,有可能在你申请的时候你的研究还没有发表。这没有关系,你可以用其他方式证明你的科研能力,比如一封指导老师的强力推荐信。

  简单粗暴地回答:大错特错。我把个人陈述/SOP/CV统称为文书。文书是解释弱项,突出强项的最最最最关键的阵地,没有之一。关于文书,你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把自己介绍清楚,更要突出自己的优势,解释自己的短板,同时吸引阅读者的兴趣,把你的各种经历连接起来,让阅读者体会你一步步抉择成长的过程以及为什么现在要继续深造,深造后你想做什么等等等等。

  同时,很多同学分不清个人陈述和SOP(statement of purpose),这里版面不太够,我后面会专门写文章教大家:如何写个人陈述,如何写SOP,如何做CV。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的其他文章。

  在大二/大三的暑假去目标留学国家进行暑期科研/交换项目,找当地学校的教授写推荐信,都是一个科研方向的老师基本都互相认识,到时候招生官看你的推荐信就很来感

  大二/大三的时候跟着学院里学术比较有名气的老师做科研,然后让他给你写推荐信

  如果你的科研老师是个小老板,那么建议你让实验室大老板的名义提交推荐信,内容可以和小老板的推荐信内容一致(这一点基于以下假设:你和小老板的论文里面有大老板的挂名)。

  简单粗暴地回答:不一定。留学中介真的是有好有坏,主要看负责你的老师的责任心有多强。

  如果你家里非常有钱,那么你完全可以找个中介。如果你家境一般而且时间充裕,我不建议你浪费钱在中介上面。但如果你时间不充裕,而且自己还处于对留学各种事宜一无所知的情况,那么我建议你找中介。

  此外,现在中介分成好几种,各位同学即使要找中介也可以多看看哪种更适合你。

  这种一般是大留学企业,良莠不齐,同学们需要擦亮眼睛。我后面会写文章教大家怎么辨别好坏。

  这种一般也是一站全包,但机构一般比较小,名气不大。里面每个老师负责的学生会少些,因此在每个人身上投入的时间会更多。这种机构一般会便宜些(大机构里面公司抽成太多,分到老师手里很少)。选这种机构要仔细看老师团队质量如何,有时候可能能遇到好老师。

  服务条目有定校/文书/签证等等,可以根据需求只购买一项或几项。这种最便宜,适合准备时间充裕,能力较强的同学。

  这里我建议各位同学自己对自己的申请负责,无论你找不找中介,你要control你申请的所有流程,不要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你对中介的每个动作都应该了如指掌,甚至是你要求他们为你做什么事情。我见过的所有悲剧都是源于对中介太过于信任,记住,你在他们那里只是一个客户,而他们有很多个像你一样的客户。

  其次,找工作要看在哪里找。留在当地要看当地对该学校毕业生的认可度,回国要看学校名气。

  最后,要注意学校的产学研结合情况和地理位置,在大城市的学校一般金融/商科/IT方面的就业机会多。必威官方网站登录不太明白的同学可以看看本文的:第三坑:你选择的学校真的适合你吗?

  很明确的告诉大家,我自己就是gap了一年的。我觉得只要在gap的这一年里没有闲着,gap就是值得的,因为这一年的经验能帮你申请到更好的学校。

  请大家纠正一个理念:gap绝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甚至在有的时候是一种『战略选择』。

  我目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我身边有很多主动gap的同学,有的人毕业后直接去做research assistant(和我类似),做了两年然后去MIT读博。有的人毕业后去工作1年,然后再去CMU(卡内基梅陇大学)读硕士。

  去MIT读博的哥们,两年期间发了3篇文章,2篇是顶会,在开会的时候认识了MIT的老板,一拍即合,后面读博水到渠成。

  去CMU读硕士的同学,他想读的项目要求工作经验,于是他就去业界呆了一年,然后带着工作经验申请。

  根据我的了解,这两个哥们本科毕业的水平是完全到不了MIT和CMU的录取线的,但可以看到,他们在这段时间做了很多事情来丰富自己,最终他们有计划,有策略的gap经历帮助他们申请到了更好地学校。

  gap还可以是一个帮助你『认清自己』的完美过渡期,避免做出错误选择,从而导致更大损失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否要读博,那么我建议你gap一年去做全职research assistant。一方面,必威官方网站登录已经读上博士后再后悔的话,成本很高(要给导师、学校和父母交代);另一方面,如果你发现你真的喜欢科研,那么这一年的科研经历能帮你申请到更好的大学,毕竟这一年你会有论文产出。

  如果你不确定是否要继续读书,那么我建议你gap一年去工作。看看自己是不是喜欢业界,看看自己是不是有继续深造的需求。

  总之,本科毕业后的gap是一个能让你探索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绝佳契机。这个时候我们还年轻,犯错成本很低,就算gap一年也能在第二年申请到很不错的国外学校继续读书。请大家千万不要跟着人云亦云,都要去读博士。

  读博是一个很重大的人生选择,很多人劝你读博的原因都是:“博士毕业后工作好找,稳定,挣钱多”。这些人说的都是读博的好处,但是他们根本不了解你到底适不适合读博。

  博士是一个工作,一个全职科研,每天读论文、想方案、试错碰壁的工作。博士毕业一般意味着后半生基本都要与研究为伴(如果你能力强也可以在专业领域创业)。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博,不适合科研的人非要做科研也不一定能出好成果,到时候毕不了业更麻烦。同时,读博期间的这几年是人生中的黄金几年,你在业界也很有可能做出非常好的成绩。为什么要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地方呢?

  我相信很多同学都会面临和我当时一样的问题:“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研究,更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读博”。

  这个时候,我建议你去做一年research assistant体验一下读博的感觉。不喜欢可以在一年后解约然后读个硕士工作,喜欢的话可以继续去读博。

  洋洋洒洒写了篇万字长文。在本文里我总结了我自己在留学过程中思索很久的八大坑,对于每个坑我都给出了我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这些都是我的个人观点,仅构成参考,各位同学的人生还是要各位自己做决定。

  我是同学,我后面计划把每个章节都拿出来单独写一篇文章,组成一个《留学那些坑》的系列。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的话,可以关注我。

  下面这篇文章谈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同学各自应该如何准备出国事宜。即使你已经大四了,别慌,照样有机会出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