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官方网站登录关于举办第一届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实践大赛的通知

  名校展示     |      2023-05-12 12:43

  必威官方网站登录必威官方网站登录中新网5月10日电 为在全球进一步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国际青少年中华文化交流活动,中国新闻社从2023年5月开始,举办第一届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实践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以赛代教,重点引导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华文化、爱上中华文化、运用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成长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以热爱和学习中华文化的海外华裔青少年为主(具备华侨或华人身份),适当吸收海外其他族裔青少年和国内“三侨生”参加,参赛对象年龄为6周岁至28周岁之间。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和因公出国人员,不在参赛对象内。

  汉字设计类:以个人形式参赛,比拼“汉字+图像”设计作品(纸质手绘作品和电子手绘作品均可)。

  少儿组:6周岁至12周岁,即在2010年4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之间出生;

  青少组:13周岁至18周岁,即在2004年4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之间出生;

  青年组:19周岁至28周岁,即在1994年4月1日至2004年3月31日之间出生。

  大赛分为两个阶段:赛区选拔赛和全球总决赛。选手先经过赛区选拔赛,优胜者进入全球总决赛,决出获奖者。

  赛区选拔赛:5月,参赛者创作作品,经大赛平台线上提交作品,选出每个赛区进入总决赛的名单。

  获奖者来华参加研学及颁奖活动:8月,在北京举行,5天4晚,往返国际旅费等相关费用由获奖者自理,抵达集结点之后的费用由主办方承担(具体时间及安排以活动通知为准)。

  参赛者选择自己所在国或地区赛区,再进行报名。所在国或地区没有设立赛区的参赛者,可报名中国及联合赛区。国内“三侨生”报名中国及联合赛区。每个参赛者只能选择一个项目。民乐表演以团队的名义统一注册报名。

  汉字设计类: 用汉字“桥”进行创意设计,要求作品体现文字内涵的同时具备可读性、能识别;

  书法类:书写唐诗宋词的名句或名篇,4字以上,书体不限(草书、篆书需附释文);

  汉字设计类:用汉字“家”进行创意设计,要求作品体现文字内涵的同时具备可读性、能识别;

  书法类:书写中华经典诗文作品的名句或名篇,要求4字以上,书体不限(草书、篆书需附释文),作品内容须不同于选拔赛;

  民乐表演类:曲目须为中国乐曲,风格不限,自选一首,改编、移植、节选均可,须区别于选拔赛作品。

  汉字设计类:纸质手绘作品材料不限,单幅,A3尺寸(42 cm×29.7cm);电子手绘作品300分辨率,单幅,色彩模式CMYK,A4尺寸(29.7cm×21cm)。

  书法类:单幅,作品尺寸不超过四尺对开(竖开大小为:34.5cm x138cm,横开大小为:69cm x69cm)。

  民乐表演类:为团体赛,每团人数3人以上(含3人),不超过7人,不设指挥,表演时间不超过5分钟。

  汉字设计类、书法类、国画类:纸质作品在拍摄或扫描后,以数码照片的形式,在比赛平台上提交。数码照片规格要求:JPG或PNG格式,大小不低于5M,分辨率达到300dpi。汉字设计类的电子手绘作品通过平台直接报送。

  民乐表演类:报送视频。视频采用MP4或MOV格式,分辨率为1920×1080,画面比例为16:9,横屏,使用一个固定机位正面全景录制,声音和图像需同期录制,不得后期配音合成。表演视频以单独文件制作(文件大小不超过500M,不要多个文件合成),并以“节目名称”命名。视频内容中不出现所在国家(地区)名称、表演者名称和指导教师姓名等文字识别类内容。

  全球总决赛阶段,参赛者在指定场所完成比赛后,留下作品由赛区组委会在规定时间内统一线上提交。

  1.参赛者必须保证参赛作品为本人创作,如发现由他人直接创作、他人代笔,组委会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2.参赛者应保证其提交的作品不侵犯第三人或第三方机构的权益(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在内的合法权益),凡因作品或参赛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均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3.参赛作品版权归属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所有;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有权保留作品且在相关活动中使用(包括展出、宣传、出版、制作衍生品等),不另付稿酬;作者享有署名权。

  4.获得优秀个人奖的纸质作品,需提交原件(由赛区组委会负责)。原件原则上不退还作者。

  大赛评选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作品和表演符合比赛相关规定,有独特的创作思路和符合相应年龄段的表现形式,鼓励作品表达真情实感,追求创新创意。

  赛区选拔赛:由赛区组委会组建评审团队对选拔赛作品进行评审,选出进入总决赛的名单。。

  全球总决赛:大赛专家委员会对进入总决赛的作品进行评审,评出全球总决赛的获奖名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京]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86-10-87826688